
原子熒光光度計作為痕量元素分析的關鍵設備,其檢測精度與穩定性高度依賴部件的潔凈度。樣品殘留、試劑沉積、環境粉塵等污染物會導致基線漂移、靈敏度下降、結果偏差等問題,甚至縮短儀器使用壽命。基于儀器結構特點和實操經驗,本文總結7點核心清潔方法,涵蓋進樣系統、原子化系統、檢測系統等關鍵模塊,同時明確清潔時機與注意事項,為實驗人員提供標準化操作指引。
第一,進樣針與進樣管的精準清潔,這是避免樣品交叉污染的首要環節。進樣針直接接觸樣品,殘留會導致后續檢測出現假陽性或結果偏高。清潔時需先拆下進樣針,用5%硝酸溶液超聲清洗15分鐘,再用超純水超聲沖洗至沖洗液pH呈中性,最后用氮氣吹干備用。進樣管需區分材質,石英材質可采用10%鹽酸溶液循環沖洗,塑料材質則用5%硝酸溶液沖洗,避免強酸腐蝕。建議每完成一批樣品檢測后進行初步沖洗,每檢測50批樣品后執行深度超聲清潔,確保無樣品殘留。
第二,反應模塊的高效清潔,聚焦消除試劑反應殘留。氫化物發生反應模塊是污染物沉積的重災區,酸反應生成的沉淀易附著在反應瓶、混合管內壁。清潔時先排空反應廢液,用超純水反復沖洗反應瓶3-5次,再將5%鹽酸溶液注入反應瓶,浸泡20分鐘后啟動儀器空載運行,讓溶液循環流經混合管和管路,最后用超純水洗至無酸殘留。若存在頑固沉淀,可搭配專用清潔刷輕輕刷洗反應瓶內壁,切忌用力過猛損壞內壁光潔度,該清潔步驟需在每次實驗結束后強制執行。
第三,原子化器的深度清潔,保障原子化效率穩定。原子化器內的石英爐芯易積累碳化物、金屬氧化物等沉積物,導致原子化效率下降,熒光信號減弱。清潔前需先關閉儀器電源,待爐芯冷卻至室溫后取出,用無塵紙蘸取少量無水乙醇擦拭爐芯外壁,去除表面粉塵;對于內壁沉積物,將爐芯浸泡在10%硝酸溶液中30分鐘,再用超純水沖洗干凈,置于105℃烘箱中烘干。若沉積物難以去除,可采用溶液(濃度不超過5%)短暫浸泡后沖洗,注意操作時需佩戴防腐手套,每使用100小時或檢測高濃度樣品后必須清潔。
第四,光電倍增管與檢測室的防塵清潔,維護檢測信號穩定性。光電倍增管作為核心檢測部件,對污染極為敏感,環境粉塵和有機蒸汽會導致暗電流增大。清潔時需在儀器斷電狀態下,打開檢測室側蓋,用氮氣噴槍以低流速吹掃檢測室內部,去除懸浮粉塵;對于光電倍增管窗口的輕微污染,用專用鏡頭紙蘸取無水乙醇輕輕擦拭,避免使用普通紙巾導致劃痕。嚴禁直接觸碰光電倍增管引腳,清潔頻率建議每月1次,若實驗室環境粉塵較多需縮短至每兩周1次。
第五,載氣與屏蔽氣管路的疏通清潔,確保氣流穩定均勻。載氣和屏蔽氣管路堵塞或污染會導致氣流波動,影響氫化物傳輸效率。清潔時先關閉氣瓶閥門,拆下管路接口,用高純氮氣以0.5MPa壓力反向吹掃管路5分鐘,清除管內殘留雜質;若管路存在頑固堵塞,可將管路浸泡在5%硝酸溶液中1小時,再用高純氮氣吹掃至干燥。清潔后需重新檢測管路密封性,涂抹肥皂水在接口處觀察無氣泡產生,每季度至少進行1次全面清潔,更換載氣鋼瓶后需額外吹掃。
第六,廢液收集系統的定期清潔,防止廢液反流污染。廢液桶和連接管路若長期不清潔,會滋生細菌、產生沉淀,甚至通過管路反流至反應模塊。清潔時先排空廢液桶,用自來水沖洗桶內壁至無殘留,再用5%氫氧化鈉溶液浸泡30分鐘,中和殘留酸液,最后用超純水沖洗干凈并晾干;連接管路采用高壓水槍沖洗,配合專用管路刷清理內壁,確保廢液流暢排出。廢液桶需每周傾倒并初步清潔,每月執行1次深度消毒清潔,避免廢液溢出腐蝕儀器。
第七,儀器表面與環境清潔,營造穩定運行環境。儀器表面的粉塵、試劑殘留不僅影響外觀,還可能通過縫隙進入內部部件。日常清潔用無塵布蘸取稀釋的中性清潔劑擦拭表面,再用干布擦干,特別注意操作面板和接口處避免進水;儀器周圍環境需保持整潔,定期用吸塵器清理地面粉塵,實驗臺采用酒精濕巾消毒,避免樣品灑落污染儀器底部。建議每日實驗前進行表面清潔,每周對實驗室環境進行一次全面除塵,確保儀器在潔凈干燥的環境中運行。
清潔過程中需注意:所有清潔操作必須在儀器斷電或處于待機狀態下進行,避免觸電或損壞電路;不同部件需選用匹配的清潔試劑,禁止混用強酸強堿,防止部件腐蝕;清潔后需進行空白實驗驗證,確保基線穩定、空白值符合標準后再進行樣品檢測。通過規范執行以上7點清潔方法,可有效延長原子熒光光度計使用壽命,保障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

微信公眾號

移動端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