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驗室純水機作為痕量分析、細胞培養、試劑配制等核心實驗的“水源保障站",其運行穩定性直接影響實驗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然而在長期使用中,受水質差異、操作習慣、維護頻率等因素影響,設備易出現各類故障。本文系統梳理純水機最常見的十一大故障,深入剖析成因并提供可落地的解決辦法,為實驗室運維提供實用參考。
第一類故障為制水量大幅下降,這是最頻發的問題。成因主要有三點:原水水壓過低導致進水不足,RO膜長期未更換造成孔徑堵塞,預處理濾芯(PP棉、活性炭)吸附飽和。應對時先檢查原水壓力表,確保壓力在0.1-0.3MPa,不足時需加裝增壓泵;再依次更換PP棉(建議3-6個月一換)、活性炭濾芯(6-12個月一換),若仍無改善則需更換RO膜(常規2-3年一換,視水質調整)。
第二類是產水水質不達標,表現為電導率超標或TOC數值異常。核心原因包括:RO膜破損導致截留率下降,EDI模塊老化(超純水機),紫外線殺菌燈失效造成微生物滋生,或儲水桶污染。解決時先檢測RO膜完整性,若出現破損需立即更換;EDI模塊需定期活化,超純水機用戶可通過再生功能恢復;紫外線燈需按使用壽命(通常1年)更換,儲水桶則需每月用0.5%次氯酸鈉溶液清洗消毒。
第三類故障為設備無法開機。首先排查電源問題:插頭松動、插座接觸不良或空氣開關跳閘,其次檢查進水壓力開關——當原水壓力低于0.05MPa時,壓力開關會觸發保護機制切斷電源。處理時先緊固插頭、更換插座或重啟空氣開關,再檢測水壓,不足時啟動增壓系統,若壓力正常仍無法開機,則需檢修主板或電源模塊。
第四類是開機后頻繁停機。多由高壓開關故障或儲水桶壓力異常引起:高壓開關閾值漂移會誤判儲水已滿,儲水桶氣壓不足(正常0.02-0.03MPa)會導致水位快速觸達上限。應對時先調節儲水桶氣壓,若無效則需用萬用表檢測高壓開關,更換故障部件后校準閾值。
第五類為漏水故障,易引發安全隱患。漏點多集中在管路接口、濾芯外殼、RO膜殼三處,因密封圈老化、接口松動或外殼破損導致。發現漏水后立即停機斷電,用干布擦干水漬定位漏點:接口松動可重新緊固卡箍;密封圈老化需更換同型號配件;外殼破損則需整體更換濾芯或膜殼。
第六類故障是預處理濾芯堵塞過快。常見于原水濁度高(超過5NTU)或含大量泥沙、膠體的場景,濾芯短期內吸附飽和。解決辦法是在純水機前端加裝預處理過濾器,降低原水濁度;同時縮短濾芯更換周期,原水水質極差時可采用“兩級PP棉"預處理。
第七類為RO膜脫鹽率顯著下降,直接導致產水純度降低。除膜老化外,還與原水pH值異常(超出7-8范圍)、進水中含高濃度氧化性物質(如余氯超標)有關。處理時先檢測原水余氯(應≤0.1mg/L),超標時更換活性炭濾芯或加裝除氯裝置;調節原水pH值至合理范圍;若脫鹽率仍低于75%,則需更換RO膜。
第八類是超純水電阻率偏低(低于18.2MΩ·cm),專屬超純水機故障。主要因EDI模塊結垢、離子交換樹脂失效或超純水出口管路污染所致。可先對EDI模塊進行酸洗除垢,再生離子交換樹脂;若管路污染,需用10%硝酸溶液循環沖洗管路30分鐘后再用純水沖洗至中性。
第九類故障為設備運行時噪音過大。聲源通常來自增壓泵或風扇:泵體進入空氣會產生“氣蝕音",軸承磨損會發出“異響",風扇積塵過多會導致“風噪"。處理時先排氣:關閉進水閥,打開廢水閥,開機運行1分鐘排出空氣;軸承磨損需更換增壓泵;定期清理風扇灰塵,保持通風順暢。
第十類是廢水排放量異常增多。正常廢水量與產水量比例為3:1-5:1,超出此范圍多因RO膜堵塞、進水壓力過高或廢水比調節閥故障。先檢查RO膜,堵塞則清洗或更換;調節進水壓力至標準范圍;若廢水比調節閥失效,需更換閥芯或整體部件。
第十一類為顯示屏報錯或無顯示。多為電子元件故障,如顯示屏排線松動、主板受潮或傳感器失效。先斷電重啟,檢查排線連接;若報錯持續,需用干燥毛巾擦拭主板防潮,更換故障傳感器;無顯示時則需檢修電源模塊或更換顯示屏。
綜上,實驗室純水機故障多與“預處理-RO膜-后處理"核心鏈路及電氣系統相關,且多數故障可通過規范維護規避。建議建立“三級運維體系":日常做好原水水質監測與濾芯更換記錄;每周檢查管路密封性與設備噪音;每季度全面檢測RO膜性能、電阻率及水壓參數。通過“預防為主、精準排查、及時處置"的原則,可大幅提升純水機運行穩定性,為實驗工作筑牢水源保障。